上次回台灣入手了兩本書"夏山學校" 與"芬蘭教育 沒有資優班" 然後對照目前在新加坡小學面對的壓力 我覺得真恐怖
新加坡實行的"小四分流" 其實已經變相為"小三分流" 也就是小學三年級就把孩子的未來 是精英還是該去放牛 就已經決定了 如果小二的成績好 小三就分到好班去 功課多 考試多 如果是次等的班級 用的是比較簡單的考券 上課偶爾老師會要大家自己看書 上課的氣氛也閒散一點 如果再差一級的 就更不用說了 早早放牛去
朋友的孩子在"最好班" 所以鄰居孩子如果來喊他一起去上網或是玩耍 他是沒有時間的
我在想 還好孩子是在"最好班" 如果沒有擠進那一班 父母是否就"得"難以啟齒 然後帶給孩子深深的自卑 這麼早 就要這麼變態地對待孩子嗎?
學校附近的Kumon補習 已經不只是本地小學的孩子在上了 從國際學校UWC來上中文的 也比比皆是 外國臉孔也很多 因為大家都被新加坡的"怕輸"的氣氛感染了 大家都感受到媒體傳達的中國的威力 感同身受投資家Jim Rogers要把孩子送到本地學校學習中文的壓力 還有一小時新幣七十元(相當於台幣一千五)的Learning Lab 大家擠破頭拿著成績單去排隊報名
大家 都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點
當我在讀最近上手的兩本書 感受到好大的落差 "夏山學校"追求的是孩子的自由 孩子上不上課 可以自由決定 孩子的秩序問題 自治大會決定 孩子就像在一個長期的夏令營當中學習 遊戲重於課業 孩子 能夠學到的面對未來絕對的自信
"芬蘭教育" 在該國剛獨立的時候 也是採取鄰近瑞典國家的十歲分流制度(也就是新加坡目前的小四分流) 不過後來揚棄這個方法 改採平頭式的教育 重視每一個孩子的發展 "不讓一人落後" 也不認為資優的孩子在這樣的制度下會被犧牲了學習 孩子課外活動的時間很多 放假時間也長 學習時間相對各國短 可是很客觀的國際學生評量報告出來了 芬蘭在各方面都名列世界第一
所以 為什麼我們這樣的"亞洲父母"還是堅持要孩子補補補? 像我 跟朋友聊了一下天 馬上陷入沮喪之中 因為我的孩子沒有補習 我還停留在"他還是低年級" 應該不要太重視學業 只要在才藝如小提琴或口琴上開始基礎與興趣就好了 平常是下午班 早上練一下琴 偶爾得寫台灣朋友扔給我的國語評量 其他時間我要他跟妹妹玩耍 他也喜歡跟妹妹玩耍 可是 這樣下去怎麼跟人家"競爭"哪
明明讀到了不同的教育方法 卻還是得在現實下低頭 明明自己看到過在美國跟回台灣短期寄讀時 孩子展現出來的自信與活力 (還有隨之而來的驚人表現 譬如 五歲前不喜讀書 只看書本圖畫的他 開始愛上閱讀) 可是 一跟那種花了時間花了金錢的父母聊天 會產生"安捏我是不是不盡責的媽?"的反省
不過 我不想要那一套! 還好這點老公的立場比我還堅持 他說 常常面試"優秀"的大學畢業生 卻不會想要他們 因為這樣的孩子作實驗的能力根本不好 反而是Poly Tech(本地的職校)學生 才符合企業的需求 老公自己 以前也是唸過Poly 這點我很驚訝 他說是因為當初新加坡的大學並沒有微生物方面好的課程(當時這個"熱"剛起) 後來轉到英國唸 最後也是回到新加坡拿個博士畢業
其實孩子要不要補習 孩子能不能在那樣的壓力下生存 父母才是關鍵 我想只要是父母 都會害怕沒有給孩子最好的機會 可是 有時候 擁有的太多 對孩子不見的是好的吧 因為一切都不是以他自發的動力來做的~
留言列表